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有一片主题为“三线建设”的展示区域。展区中,透过绿色植物掩映下的山洞车间的大门,炉火映照着工人的身影,精巧的展陈设计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片大山中,随着一个个航空工厂相继建立,红旗漫卷,那是航空人一段难忘的回忆。
【资料图】
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从1958年至1960年期间,航空工业先后上马了多达51个新建改建项目,特别是1960年一年内就有20多个工厂同时进行建设,航空工业宏远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贯彻党中央“三线建设”方针,三机部计划筹建专业化的航空锻铸工厂。430厂于1961年、1964年和1965年,先后多次组织基建干部到陕西关中一带选择厂址。选择的条件是:离开铁路线,进到山沟去。他们跑遍了陕西三原、耀县、户县、宝鸡、渭南等地,提供了几个点供上级审定参考。
根据中央关于内地建设方针,考虑到航空工业专业化协作的原则,1965年5月,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将航空锻铸厂定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的张家、邢家村附近,代号148厂,并要求抓紧进行勘测工作。同年6月,三机部向430厂发出了《关于下达148厂设计任务书的通知》,决定新建的148厂为专业化锻造和精密铸造毛坯工厂,主要为172厂、430厂、124厂配套服务。工厂位于东西土塬间狭长地带上,人烟稀少,条件异常艰苦,野狼频频出没,有“狼沟”的称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大批有志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小山沟里。创业者们住民房、住窑洞、住干打垒,怀着满腔热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着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锻造蓝图。建设者们以无畏的英勇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硬是靠人拉肩扛,使一座座厂房在荒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将成千上万吨设备搬进厂房。
建厂过程中,创业者们到三线来都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在露天吃饭,住民房、窑洞和帐篷。人员少,时间紧,一个人担任几项工作,技术干部又当搬运工,政治干事又当施工员,打字员又做收发工作。工厂组织20多名干部,用旧门窗搭了食堂和库房,租赁农民的房子和土窑洞,解决了千余人的吃住问题;同时又组织农村五匠,完成1100㎡的暂设工程;组织并运回地方材料,计红砖50万块,机瓦12万块,白灰100吨。加工钢、铝绞线13吨,各种空心电杆830根,工具2000余件,各种高低压瓷瓶4000个;求援解决油毛毡300卷,铝丝9吨,圆木材100m³;向兄弟单位借用钢材、木材、电线等物资,为施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在建设卸货站和电讯施工中,许多干部边学边干,组织发挥农村五匠的力量;搞电讯施工的职工,与当地社员一起,倒运材料,拉电线、立杆子。冬季施工,大家不怕天寒地冻,争分夺秒,日夜苦战,在17天内,完成了11公里线路的架设。
厂区到县城没有公路,设计的公路全长12.79公里,是工厂专用公路线。由陕西省公路局一处一队施工。在修路过程中,利用原先老路10.29公里,节约了土地和费用。施工队和当地农民紧密配合,组织了1200余名社员、200多辆架子车参加筑路工程。施工人员住在社员家中,节省费用。公路于1965年8月31日开工,12月15日通车,施工队与社员们从暑天干到严冬,历时114天完成全线工程。验收时结论为:进度快,质量好,节省了投资。
历经5个月的努力,工厂超额完成了三机部原定计划。完成临时库房560㎡宿舍830㎡,食堂305㎡。1965年建厂当年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为1966年大规模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6年夏天,主要的设备部件开始启运。几百台设备、仪器陆陆续续运进了工地,而几台大锻压设备大部件的运输问题却像拦路虎一样横亘在创业者面前。
没有专用铁路线,大型的锻造设备卸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小站。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平板车的载重量也无法承受精压机主体、锻锤底座等部件100多吨的重量。眼看着一天天逼近的工期,如果等,只有拖延时间。工厂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运输科,王传海、刘金榜等人拍着胸膛请战:“用滚木滚、用撬杠撬”,他们决心用土办法把设备搬回厂。
火车站离工厂28公里,运输设备大部件的队伍在路上却整整走了8个月,艰难程度难以想象!在几十公里长的公路线上,运输队的职工和民工汉子们赤着脊梁,呼着震天动地的号角艰难地鏖战。一百多吨重的部件,在雄壮号子的震撼声中,向着工厂一寸寸地挺进。
8个月,2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夏顶烈日,冬战严寒,渴了就喝口路边水,饿了就在露天吃着自带的干粮,晚上住在临时搭起的简陋的民房里。被撬弯了的杠子换了一根又一根,被碾破了的枕木换了一茬又一茬。纤绳深深地勒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们稚嫩的肩头,汗津津的绳索上全是被血水浸泡的红霞;黑油油的撬杠紧紧握在领导们的手中,手磨出了血泡,成了老茧。
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就这样一寸一寸的挪进新建成的厂房。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创业者们演绎着陆地纤夫的壮举,硬是用肉的肩膀扛起了铁的使命,在贫穷的小山沟建起了锻造共和国战鹰钢筋铁骨的“摇篮”。
伴随着共和国铿锵的步伐,航空工业宏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三线人用坚守和忠诚、责任和使命,开疆拓土、自我发展、建设家园,走过了创业与艰辛,经受了涅槃与重生,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与辉煌。近一个甲子的执着与奋斗,宏远人用激情的锻锤抒发报国的情怀,用满腔热血书写对蓝天的钟爱。“三线建设”的历史已经过去,但“三线”精神的内涵必将载入史册,必将激励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航空工业事业创新发展的长征路上。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