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上市寿险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全年的保费收入、净利润、综合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关键指标均已展现。不过,多个数据显示,2022年非上市寿险公司业绩表现不佳。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月3日,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合计净利为24亿元,相比2021年减少约400亿元,下滑超过90%。其中,32家亏损,超过半数。同样,上述59家险企整体净资产出现下滑,其中22家净资产降幅超过30%。不过,大多数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回暖,出现双位数高速增长态势。
(资料图片)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在资本市场存在波动的情况下,2022年保险资金投资承压,投资收益率下滑成为影响险企利润、净资产等指标的重要因素。而高速成长的保费规模将可能加大险企利差模式缺口,最后考验的是险企偿付能力和资本金、股东的资金实力。
保费增速和利润成反比
公开数据显示,非上市险企在保费增速上已远超了上市险企。
2022年,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保费合计达到9654.03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30家险企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有的个别险企甚至暴涨,如小康人寿保费同比增长11944%;国联人寿保费同比增长73.94%。保费收入方面维持在百亿以上的险企也达到25家,如中邮保险以914.34亿元保费收入居“银行系”寿险公司榜首。
业内交流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多数险企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作为新增主力产品,推动寿险业务增长。以增额终身寿险、快返型年金为代表的储蓄型产品成为近两年行业寿险行业主要增长来源。
不过,数据显示,部分险企保费增速回暖并未推动利润的增长,反而出现了保费增幅越大、亏损越多的态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59家非上市险企净利总计24.04亿元,较2021年减少400亿元。在32家出现亏损的险企中,有7家公司亏损超过10亿,其中有3家亏损超过20亿元。
例如光大永明人寿和招商仁和人寿,这两家公司2022年四季度单季亏损均超11亿元,导致其在2022年全年亏损超过12亿元。
多位险企财务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寿险经营的特殊性,利润更多是来自会计规则层面的长期计提,其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期的经营实际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与全年保费收入、净利润等主要反映当期经营情况的财务指标不同,净资产是属于企业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就是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亦是反映企业价值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该指标也在2022年出现大幅下滑。
公开数据显示,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2022年净资产为2953.72亿元,较2021年底减少615.4亿元。若剔除2022年刚开业的国民养老保险,58家非上市寿险公司2022年净资产合计缩水727.34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超过20%。其中,9家寿险公司净资产较2021年末下降5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已有险企净资产数额低于1亿元,甚至为负数。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认为,相较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去年不少险企净资产锐减更加值得关注,毕竟净利还可能通过投资的浮亏、浮盈来做调节,但净资产变化则显示出有大量浮亏并未体现在损益表上。
多数公司亏损尚未完全体现
对于上述净资产下滑、险企亏损的原因,多位险企财务人士对记者表示,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幅减少。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亏。
“具体来说,就是险企持有的部分股票等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其波动计到所有者权益中。2022年受资本市场影响,险企的股票投资亏损,这些亏损部分体现到当期投资收益(亏损)中影响利润,一部分则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影响净资产。”周瑾进一步分析称。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财务人士对记者表示,寿险公司对长期投资收益率的精算假设普遍为5%以上,但受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和利率下行影响,非上市险企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5%,平均水平为1.76%,中位数为2.39%。该指标为负数的险企亦有。
非上市寿险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从综合投资收益率指标上来看,2022年仅复星联合健康、同方全球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安联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等5家险企超过4%,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42%、4.30%、4.11%、4.05%、4.13%;有9家在3%~4%之间;15家在2%~3%之间;其他均低于2%,最低为-4.16%。
不过,数据显示,综合投资收益率较好的险企,财务投资收益率普遍不差,但是部分财务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公司,其综合投资收益率较低。例如,部分险企财务收益率在5%以上或近5%,但其综合收益率为负数。
上述财务人士表示,“2022年,寿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财务投资收益率,说明多数公司投资亏损还未完全体现,有部分投资浮亏未计入净利润,浮亏被”隐藏“了起来,实际上情况可能更严重。”
联合资信在《2022 年保险行业分析及2023年展望》报告中分析表示,从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看,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实现难度加大,险企投资业绩表现呈现一定分化。在目前低利率市场环境以及优质资产项目稀缺的背景下,资产配置压力及风险管控挑战有所加大,考虑到承保盈利压力向投资端的传导,资产供给与配置需求的矛盾或将进一步凸显。
“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资产配置压力增加较明显,同时由于保险业务转型、偿付能力制约和投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投资收益增厚手段相对有限,与头部险企的投资绩效差异趋于明显。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仍较多,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及盈利水平面临一定增长压力。”联合资信进一步分析认为。
利差模式或失效?
需要指出的是,寿险公司利润来源有三要素——费差、死差、利差,即传统三差盈利模式。死差和费差主要来自保险公司的业务运营能力和管理效率,形成的是负债端的资金获得能力,利差来自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考验投资端的投资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
事实上,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有一定的惯性和市场原因:保险产品定价越来越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公司想要在死差、费差上赚取收益,变得越来越难,使得部分保险公司不得不通过激进的定价策略和高结算利率来吸引客户。
多种迹象显示,随着个险渠道萎缩、重疾险销售下滑,高收益、交费期较短的储蓄型、理财型产品逐渐盛行于银保渠道,在个险渠道的占比亦逐渐上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多数寿险公司依旧主要依赖利差,属于“靠天吃饭”,不具备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旦市场波动,收益率低于预期,利差模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吃利差”不仅仰仗投资端收益,对偿付能力、资本金的消耗也是显而易见。2022年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出现超七成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展现险企产品业务质量、现金流等情况的退保率,亦不容乐观。
2022年,部分险企银保销售渠道退保率高企,有个别公司排名前三的产品退保率均超过了40%,其中有产品退保率甚至达100.20%。
一家大型保险集团战略部在《回眸2022年寿险行业展望2023年征程》报告中分析表示,“第一,‘长险短做’会导致保险机构面临较大的费差损风险。部分中小公司和银保渠道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现金价值比较高,且对年金转换或减保并未限制上限,导致销售以‘快速返本’吸引客户。而长期来看,退保风险将高于保险公司的精算假设,从而引发费差损风险。第二,利差损风险为增额终身寿的另一大潜在风险。在市场加剧竞争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大都采用监管定价利率上限进行产品设计。但近年来在长端利率不断下行的大背景下,资产端可获取的投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而负债端的定价利率调整相对滞后,导致保险公司面临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有专家对记者直言,“现在保险公司太缺挣钱的产品了,有些产品保费做得越多,亏损得还越多,赚取利差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